比薩斜塔
遊覽車停在停車場,換當地的接駁車
站牌及接駁車
比薩在10世紀時因與東方貿易往來而興盛的城市,曾經與威尼斯、熱那亞並列為地中海霸權國家
義大利也有摩托車,但數量比台灣少,但比美國多很多,右側為風向儀
很融合當地的麥當勞
古城牆
比薩位於阿諾河河口位置的比薩原本是古代羅馬的軍港,中世紀時與威尼斯、熱那亞同為繁榮發展的海運都市
奇蹟廣場
到羅馬帝國末期為止比薩一直是海軍基地,九世紀開始為一獨立共和國,與威尼斯、熱那亞形成地中海貿易的霸主
洗禮堂
十二至十三世紀初為比薩的釟時期,擁有雄厚的海軍勢力
十二~十三世紀開始在建築與雕刻有了新的發展,被稱為比薩.羅馬樣式的雕刻裝飾建造的建築物陸續出現,其中佈滿草地的大教堂廣場為明亮又呈現出和階的美感,所以被稱為”奇蹟廣場”
面向廣場是象徵繁榮興盛地中海貿易時期所建造的大教堂、洗禮堂、斜塔等三大建築,被讚譽為是細緻而且壯觀的建築
最知名的斜塔,正是1592年比薩大學物理與天文學教授伽利略發現物理新理論的地方
大教堂
比薩斜塔原是該城的鐘樓,用來報時
斜塔的修建
這座世界上最著名的斜塔最初建造時是比薩教區主教堂鐘樓,始建於1173年8月。修建工作不間斷的持續了五年,到1178年當工程進行到第四層時被中斷,具體原因不祥。一百年以後,也就是1272年,修建工作又從新開始,到1278年塔身修建至第七層。又經過了長時間的停頓後,終於在1360年又從新開始了頂部鐘樓間部分的建造,工程又持續了幾年才徹底竣工。正是在最後這一階段,為了糾正塔身傾斜現象,而採取了一項重要的工程措施,在地面層北面修建了四級台階,在南面修建了六級台階
塔身表面的狀況由於塔身傾斜而受影響,加重了由於材料的自然老化及前期的保護處理措施而成的損壞。塔身在工程完成後不久就出現了結構壞損現象;十四世紀末有四根柱子被從新修建。在經年累月中,有多處石料部分被替換,增加了鐵鏈、鐵環及鐵圈部分。如此,最初使用的聖朱麗亞諾地區的大理石逐漸被卡拉拉地區的白色大理石替換。目前在180根廊柱中只有33根是聖朱麗亞諾地區的大理石,大部分在朝向東北方的部分。廊柱頂端的裝飾部分也幾乎全部被卡拉拉地區的白色大理石替換
通過對環境及塔身相互作用的研究和調查,發現腐蝕、石料的風化、硫酸鈣沈積物及石灰結塊是造成塔身表面形成的水滲透痕跡和各種水痕的直接原因。而在塔身傾斜一面由於塔身的遮蓋作用,那些由風媒傳遞的小顆粒沒有被沖刷掉,從而形成了黑色的結塊。塔身傾斜而產生的壓力造成表面大面積裂紋、斷裂和粉碎,而過度的日光照射使廊柱及柱頂裝飾部分受損。水份多區域還有微生物滋生,如苔蘚、地衣及蔓延植物等
除了進行歷史研究及科學分析外,工程人員同時還對七千多平方米的外部及內部表面進行了長期而複雜的制圖工作,用圖解方式標明上述表面所發生的各種形式的損壞情況。通過電腦分析獲取的數據,從而使壞損情況及面積一目了然。例如黑色的結塊部份有1968平方米,主要位於塔身南面下層部分,碎裂情況則主要發生在北面及南面的高層部分,面積為2086平方米,裂紋長度為8658米,裂紋最嚴重的部位在塔身的第三層
現在比薩斜塔不僅是義大利的國寶,也是世界建築文化中一件難得的珍品
修復方法的選擇是依據多年研究結果及2000年修復工作的實戰經驗。在2000年時曾經對塔身東南面第一層和第二層之間的大面積進行了修復工作,該項目的部份貸款來自歐盟
看我把比薩斜塔給吃了~
以下是保存修復工作所需的適合材料:11條清洗系統,5種加固產品.18種用於修補及特殊處理表面的灰泥:處理金屬,清除口香糖及塗鴉。根據具體情況,交替採用不斷監測和委託修復專家施工的方法逐漸進行復工程。使用離子噴霧水清洗,塗抹溶劑,使用微型機械工具,激光,用填充新材料及清除老材料的方法加固石料,根據石料種類及日曬程度,從新密封其裂紋,斷裂及石塊之間的聯結部分。
修復頂層大鐘間及第一層部分時使用了傳統方式搭制的腳手架。露天走廊,樓梯及塔身內部的通道修復工程已經完成。在修復露天走廊的外部牆面時則使用了輕質合金材料搭制的環形腳手架。全部修復工作將於2010年完成。
留言列表